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清风斋主博客

月明风清,与君徜徉。若即若离,思绪飞扬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不惑也惑,官禄无缘, 谨从本事, 一路风尘,荆棘时在, 桂花偶得。 沉静之中,几声怪叫, 惊得汗出! 仓惶四顾,看见可爱, 看见可笑。 一分侠气,两分热肠, 志小身轻, 三分诙谐,四分浪漫, 爱博心逸。

渐行渐远的农村传统文化  

2009-08-18 08:40:46|  分类: 随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我们生在农村,长在农村,我们对农村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?

 当你不经意地翻开它的一个小小的书角,看到的竟是传统文化的久远和厚重。而如今,这种久远和厚重在一隅尘封的旮旯里渐渐地发黄、销蚀,我们也从来不曾投上一束哪怕是略带关注的目光。

 去年,我应同事之邀为邻村写一副婚联,其实,他们村里有一位文化老人,只是年事已高,手眼跟不上了。我便忐忑地去了。年逾八旬的老人见了我,连忙站起来让座:清风来了,知道你忙,怕你不会来了……然后,便亲自为我倒茶,我慌忙过去抢茶壶,说自己来,他却执意要倒,并颤巍巍地递过来。

 论辈分,我该叫他爷爷,我说:我没写过的,爷爷您说该怎么写,我就怎么写。老人倒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:不要谦虚了,你们是文化人,比我写得好,对联自己编吧,然后再给弓箭上写几个帖子就行了。

 我便自己编了几副对联,可是不会写小帖子,便再三请教。老人才说:其实没啥,随便写吧!三支令箭上,中间一支写“天作之合”,左右分别是“笑看梅花开”“喜迎新人来”;弓的两头分别写“钟鼓乐之”“琴瑟友之”……

 我心弦一震!什么?钟鼓乐之,琴瑟友之!

 八个字从老人没有几颗牙齿的口中喃喃地吐出。我疑心自己听错了,却又是听得真真切切……身边围观的乡友依然平静地听着、看着,而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,一种无名的陌生,一种无知的惶恐,一种无限的敬重油然而生。

 我想老人应该没有读过《诗经》,甚至不知道有一篇《关雎》的小诗。这八个字应该是代代相传的婚俗文化海洋的一滴水。很多村庄里,总有这样的一两个老人,用自己的爱好传承着文化,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多么高尚,也并没有多少人对他们的喜好产生过兴趣,而他们却以他们特有的执着,站在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没有硝烟和炮火,也没有鲜花和掌声的阵地上,成为一种文明的坚守者。

 也是去年年末,同样应亲朋之邀为马屯两家写了婚联。当我问到小帖子该怎么写的时候,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说:你平时怎么写就怎么写吧,我们都不知道,我们不管哪里用的小帖子统一是“迎婚大吉”。并且,好几年了,我们村娶媳妇从来不写喜对子,你写的是第一副……

 是吗?婚联都已经被“新文化”代替了吗?

 当一些东西被命名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时候,总是在行将消失的濒危时期。为什么总是在它们成为“遗产”的时候才想起来重视而抢救呢?甚至,在我们慢吞吞地整理古卷的时候,又有多少“遗产”和装着“遗产”的人悄然逝去,再也不会回来。

 我们在创造着文化,我们也在麻木地没有任何知觉地抛弃着文化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4)| 评论(1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